在线办公 分类
微软撤退WPS Office-支持多人在线编辑多种文档格式_WPS官方网站中国发布日期:2025-07-01 浏览次数:

  WPS,WPS Office,WPS官网,WPS下载,金山文档,在线编辑文档,协同办公,云文档,云表格,在线表格,远程办公,远程会议,云办公解决方案,在线办公,多人协同云文档,协同办公平台,流程图软件2025 年 4 月 7 日,一则“微软将停止中国区运营”的消息在网络上掀起惊涛骇浪,引发了科技全的震动。当日上午,一张标注“微软停止中国区运营”的邮件截图在社交平台疯狂刷屏,邮件中称因“地缘政治及国际业务环境变化”,微软将于 4 月 8 日停止中国业务,相关项目团队也将同步解散,还承诺为受影响员工提供海外岗位支持。此消息瞬间登上热搜,科技圈更是一片震动,不少人纷纷猜测微软是否真的要全面撤离中国市场。

  然而,事实很快浮出水面。经多家媒体向微软内部人士核实,确认该邮件实际出自微软在华合资外包公司——上海微创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并非微软中国总部。微软中国方面也迅速做出回应,其发言人明确表示“有关微软将停止在中国运营的报道,信息不实”,强调微软中国的核心业务,如 Windows、Azure 云服务、Office 等目前运营一切正常,并未受到直接影响 。

  上海微创软件在 2002 年由微软与上海市政府联合创办,23年以来主要承接微软部分技术外包与数字化转型服务,是微软生态链中的重要一环。此次所谓的“停止中国区运营”,实则是上海微创基于微软全球战略调整,将部分业务线转移至越南、日本、匈牙利等地区,并非微软中国整体撤离。但这一事件,还是折射出微软在华业务正经历的一系列深刻变化。

  近年来,微软在华业务的收缩信号其实早有端倪。2024 年,微软就曾敦促其中国区的云服务和人工智能相关员工考虑搬迁。据报道,当时约有 700 至 800 名从事机器学习和云计算工作的员工收到了相关提议。同年,微软悄然关闭了位于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的物联网与人工智能实验室。该实验室于 2019 年 5 月成立,曾是上海张江的一个重点创新项目,在推动中国本土物联网和人工智能发展方面发挥过积极作用。到 2024 年 6 月其五周年时,已助力超 50 家企业获得 94 亿元(约 13 亿美元)投资,实现 139 项技术突破,并培训了近万名专业人员。如今却落得关闭的下场,办公室人去楼空,设备也被清理一空。

  更早之前,微软旗下的领英(LinkedIn)也对中国业务进行了重大调整。领英在 2014 年进入中国市场,曾拥有 5400 万用户。但由于面临越来越多来自中国监管方面的要求,其运营环境日益复杂。2021 年,领英宣布将对中国区的服务进行调整,计划推出一款仅专注于求职功能,不包含社交动态或分享文章功能的中国专属应用程序 。这一系列事件,都预示着微软在中国市场的发展正面临挑战,战略布局也在不断调整。

  微软此次外包业务的转移,最直接的导火索是美国 2024 年颁布的《数据安全法案》,即第 14117 号行政令《防止受关注国家获取美国人批量敏感个人数据及美国政府相关数据》 。该法令将中国、俄罗斯、古巴、伊朗、朝鲜和委内瑞拉等国列为“受关注国家”,明确规定自生效日期起,任何美国人士不得在未遵守安全要求的情况下,故意参与涉及关注国家或受限主体的供应商协议、雇佣协议或投资协议的受限数据交易。微软作为美国企业,为避免高昂的合规成本和潜在风险,选择将涉及敏感数据处理的外包业务迁出中国,以符合美国政府的数据监管要求。

  从微软的全球战略布局来看,其近年来持续加大在生成式人工智能、云计算领域的投入,同时在北美和欧洲大力建设数据中心。在此背景下,微软对早期在中国开展的一些合作项目的战略价值进行了重新评估。例如张江实验室,随着微软全球业务重点的转移,该实验室对微软整体战略的贡献度下降,微软最终选择不再对其注资。

  值得注意的是,微软在其他国家展开了大规模的投入。2024 年,微软宣布将在未来两年内向日本投资 29 亿美元,用于提升其在该国的云计算和人工智能(AI)基础设施,这是微软在日本运营 46 年以来的最大一笔投资。微软计划在日本的东部和西部两个现有设施中安装先进的 AI 半导体技术,还计划在日本启动一项与 AI 相关的再培训项目,预计三年内培训 300 万名员工,并在东京设立一个专注于机器人和 AI 研发的新实验室。2025 年初,微软首席执行官萨提亚·纳德拉宣布将向印度投资 30 亿美元,以扩展该国的人工智能(AI)能力,并扩大其在印度的 Azure 云计算服务业务,还计划到 2030 年在印度培训 1000 万人进行人工智能培训。微软撤退中国、投资日本、印度等释放的信号不言而喻!

  在中国市场,微软面临着来自本土企业日益激烈的竞争。以办公软件领域为例,金山 WPS 凭借免费使用策略以及针对中国用户需求开发的一系列本土化功能,如便捷的 PDF 转换、高效的云协作等,迅速积累了庞大的用户群体。目前,WPS 的用户量已突破 5 亿,在政府和企业采购市场中的占比超过 60% ,极大地压缩了微软 Office 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在操作系统方面,华为鸿蒙系统通过“多端协同”功能,实现了手机、平板、电脑之间的无缝连接,受到了消费者的广泛欢迎。2024 年,鸿蒙 PC 版的预装量突破 1000 万台,尤其在政务和教育领域的渗透率超过 30%。在云计算市场,阿里云和腾讯云占据了主导地位,微软 Azure 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不足 10%,远远落后于阿里云(40%)和腾讯云(20%) 。这些本土竞争对手在产品功能、价格以及本地化服务等方面的优势,使得微软在中国市场的发展面临巨大挑战。

  此次事件中,首当其冲受到影响的就是上海微创软件的员工。据了解,此次裁撤涉及微创软件专门服务微软的项目团队,约 2000 名员工受到波及。从员工反馈来看,他们面临着职业发展的巨大不确定性。一位在微创工作多年的技术支持工程师表示:“我们团队一直专注于 Office 汉化工作,现在微软把业务转到越南,我们所掌握的技能在国内很难找到对口岗位。”不过,也有部分员工抓住公司提供的补偿金(N+1)的机会选择转型,比如有员工打算利用这笔资金和自身经验转行进入跨境电商领域,或者加入国产软件公司。裁员消息传出后,华为、金山、阿里等国产企业迅速在招聘平台推出针对“微软系人才优先”的岗位,华为鸿蒙团队甚至给出“入职送 Mate 手机”的诱人福利。有猎头透露,熟悉微软生态的技术人员跳槽后薪资平均涨幅可达 30% 。这一现象一方面反映出国产企业对相关人才的求贤若渴,另一方面也为受影响的员工提供了新的职业发展路径。

  此外,微软在华业务的调整还可能对其上下游产业链上的其他企业产生连锁反应。例如,一些依赖微软技术的初创公司,可能会因为微软外包伙伴和关联项目的调整,在技术支持、产品更新等方面面临困难,进而影响到自身的业务发展。

  微软外包业务撤离中国,从某种程度上看,反而为中国国产软件的发展腾出了市场空间。近年来,中国在科技领域大力推进“自主可控”战略,从芯片到操作系统,从数据库到办公软件,国产替代已经渗透到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以华为鸿蒙系统和金山 WPS 为代表的国产软件,在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逐步打破了国外软件的垄断局面。微软此次业务调整,提醒中国企业要进一步加大在核心技术研发上的投入,减少对国外技术的依赖,提升自身在全球科技产业链中的地位。同时,政府也应继续加强对科技产业的政策支持,完善产业生态,为国产科技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 。

  这一事件也为其他跨国企业在华运营敲响了警钟。在当前地缘政治复杂多变、全球贸易环境不稳定的背景下,跨国企业需要更加谨慎地评估在华业务的风险与机遇。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地缘政治因素对企业运营的影响,合理调整全球战略布局,以应对可能出现的政策变化和监管要求;另一方面,要注重提升企业信息透明度,在进行业务调整时,确保内部沟通清晰明确,避免因信息传递不畅导致公众误解,引发不必要的市场波动。同时,跨国企业还需深入了解中国市场需求,加强与本土企业的合作,通过技术创新和本地化服务,提升自身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

  微软“撤离中国”风波虽然被证实是一场乌龙,但背后所反映出的微软在华业务调整,以及其背后深层次的地缘政治、市场竞争等因素,释放出强烈的信号!